欢迎访问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我校成功举办“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理论”学术会议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1日点击数:

为促进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更深入理解,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适用性的准确把握。6月8日,由南京财经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理论”学术会议在仙林校区工科楼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哲学研究》《江海学刊》《新华日报》等期刊主编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卓承芳教授主持。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炳教授致辞。张炳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出席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及显著成果。他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理论的深化与创新,对探索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阶段专家发言由《江海学刊》主编赵涛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以“社会批判的理论,抑或批判的社会理论?”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的社会理论”,而不是简单的“社会批判的理论”,具有批判性和实践导向的显著特点,其目标不仅是分析社会并揭示其内在矛盾,更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促进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做了题为“技术与文明界限的否思”的报告。他认为,技术发展改变了人类直接生活的环境界限,改变了文明的广度、密度、强度和深度,从环境、物种、人类集合以及主体等层次提出了文明的新基础问题,要求人类对现代文明及当前的文明基础进行彻底的“否思”。

南京大学哲学系张亮教授围绕“北约认知战的技术框架及其哲学反思”主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他通过实战案例解析发现,北约认知战颠覆了人是自由意志的理性主体哲学信条,印证了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规定,提出必须重视认知但又要避免落入过分强调认知的认知战陷阱,通过不断强化认知攻防能力以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魁教授以“智能技术与后人类世的现代性反思”为题作了报告。他强调,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正进入一个“后人类世”时代,传统人本主义伦理难以应对后人类时代的新挑战,需要反思现代性价值体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塑新的文明形态,实现人与机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阶段专家发言由《新华日报》理论部主任刘庆传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涂良川教授以“‘大众软件’编码生活技术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为题进行了阐述。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批判性地分析了“大众软件”背后的技术逻辑,主张在技术发展中,应以人为中心重构新的技术范式,追求更加人性化的技术形态。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以“马克思自然观中的承认问题探赜”为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奉行掠夺性的积累逻辑,最终将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推向历史的极致。只有站在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上,借助科技的充分发展,回归人与自然的相互承认,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卓承芳教授以“具身体现与生存危机——梅洛·庞蒂技术批判理论的最新进展”为题作了报告。她以梅洛·庞蒂基于知觉现象学视角对具身体现之生存危机进行了现代性追问,揭示了现代技术所导致的具身体验以及具身认知技术化等现代性问题,并提出,为了摒弃生存危机,我们必须摆脱具身感知的义肢化体验、具身空间的技术霸权、具身认知技术化统治。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希刚教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主题与内涵体系及建设路径”为题作了报告。他强调,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的生态文化内涵,把握生态文化体系,探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的建设路径。

下午的主题报告中,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敏光教授、陈翔副教授、范渊凯副教授、杨荣刚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鲁均亦老师,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单宗玥老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燕语博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代表王佳蕊围绕“‘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用典方略探析——以对《老子》的化用为例”“伦理决策: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追求”“先秦儒家文艺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等选题进行了发言,《哲学研究》编辑刁娜、《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黄爱宝分别进行了主持与点评。

与会者一致认为,此次学术研讨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交流充分、成果突出。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理论的深化与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也标志着我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方面又迈出了新步伐。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条: 我院邀请重庆大学冯颜利教授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 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