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建设措施
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科建设 > 建设措施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节选)
时间:2017-04-07    来源:党委组织部、党校     浏览次数: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根据学校关于“南京财经大学‘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略)

第二部分 “十二五”学院事业发展回顾与总结

一、人才培养

我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同时还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下面的三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十二五”期间,我院非常重视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改革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学校及校级以上的教学改革的课题,成功申报校级教改课题共16项,其中重点教改课题2项;成功申报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3项;成功申报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5项,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奖8项。本科生的各门思政课每年在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评价中均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各项日常工作,重点抓好研究生的日常读书活动、论文开题、平时论文发表、学生实践调研活动、专家讲座或报告等。2010-2014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通过率100%;平均硕士学位授予率为97.92%;校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共14篇;研究生主持校级及以上研究创新研究项目2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8篇、非核心期刊论文77篇;获国家奖学金6人次、校级奖学金99项。为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我院还建立了三个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二、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10年该学科获批一级学科,2011年被学校遴选为校重点学科,同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检查中被评为“优秀”。五年来,围绕学科建设,共组织4次校际学科建设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举办学院的教学比赛2次。2015年成功申报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并与校党委宣传部一起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五年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外引内培方式,共引进3名博士,另有4名老师获得博士学位,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总体上比较合理。

三、学科专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还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3个二级学科加强专业方面的凝练与建设,形成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四个学科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当代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执政党建设研究;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通过努力,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第一、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辐射财经类相关学科的建设;第二、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三、利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2011-2015年,我院共举办以“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当代政治发展”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2次,以“纪念‘05方案’实施十周年”为主题的江苏省思政课教学研讨会1次;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4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项;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光明日报》等本学科重要学术期刊、报纸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03篇;出版《当代资本主义的后物质主义发展趋向研究》、《集体主义的嬗变与重构》等高水平学术专著21部;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项,省高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共有9名老师在全国或江苏的重要协会、学会,如自然辩证法协会、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研究专业委员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在社会服务方面,积极为兄弟院系的社会培训提供高水平师资,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参加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邓小平理论协会、省党史协会等单位或组织举行的各类研讨会,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并直接为地方报纸、机关刊物撰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相结合。

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1)缺少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招标项目;(2)缺少国家级科研成果奖;(3)缺少与地方合作研究的横向课题。

第三部分 “十三五”学院事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现状分析

(略)

二、指导思想

(略)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6-2020年,我院的总体目标是: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在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为重要抓手,力争把我院办成教学研究型学院和“江苏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江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前列、进入全国财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第一方阵,并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争取获批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1-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2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点。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针对我院没有专业本科生、只有研究生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地位;每个思政课老师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好本科生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的总体要求,谋求本科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导,以“三贴近”为遵循,增强主课堂与二、三课堂的有机结合,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具体地说:第一、组织与兄弟院校同行的思政课教学交流,在做好推荐参加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思政课教学骨干业务培训人选的基础上,鼓励思政课老师参加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教学研讨活动;第二、规范教学活动,有效引领思政课老师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将本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努力使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MOOC教学相结合,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在网络学习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解析、案例分析,或进行课堂辩论;第三、利用南京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思政课老师带领、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加强学生对国情、省情、社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治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第四,配合党委宣传部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规划,更好地增强我校大学生对国家、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

2)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是我院工作的重点,我院将根据学校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文件精神,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各项工作。第一、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对应的本科专业的高校进行对接与招生宣传,吸引和鼓励一本、二本学校的思政、哲学、政治学等本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报考我院研究生,努力提高我院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第二、针对专业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根据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调整培养计划,使研究生能够通过好的培养方案接受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第三、进一步严格研究生导师责任制,以科研能力与水平作为选聘研究生导师的重要指标;规范培养环节,实施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提高学位论文盲审的优秀率,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第四、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学术交流能力;要求研究生积极申报课题和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举办研究生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2、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财经大学”发展目标,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总体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整合全院学科资源,明确学科发展目标,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团队,大力提升学院学科整体地位。

1)完善学位点建设体系。“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在已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二级学科点的布局,创造条件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硕士点。

2)以我院为主体,借助学校相关学科的资源优势,以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实现相关学科的交叉、整合与发展。就我校而言,主要是整合经济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思想、法学院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等的师资力量、学术科研成果、获奖等,做大做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3)完善学科建设制度。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2012]1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办发〔2014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按照省教育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文件精神,规范我院的学科建设管理,建立我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激励机制,对学科建设的立项、中期检查和验收等全过程实施科学监控,确保我院的省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4)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规模的需求,确定师资数量,力争到2020年专任教师规模达到4050人左右,注重科研梯队的配备、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的结构比例、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热爱科研、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重点引进1-2名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发展潜力并具有“省333工程人选”等称号的学科带头人;引进10-15名有学术潜力的本学科领域的优秀博士;加大对思政课教师能手和名师的建设,争取获得校级教学名师1-2名,争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名。

5)结合思政课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及硕士点建设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有较强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成为提升学院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依靠力量。对于争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等优秀团队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后续的学院奖励。

3、学科方向建设

在增设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凝练、优化学科方向,努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5-6个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进一步加强已有学科方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这一学科方向,充分调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老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与经济学院联合建设“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这一学科方向,使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方向能够更好地体现南京财经大学的大财经特色,更好地服务于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

4、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马院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老师上好思政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环节。

1)无论是思政课老师还是研究生专业课的老师,都必须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包括教学科研活动和学术科研活动。每个老师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工作量。学院鼓励老师发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及学术论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继续重点加大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含重大项目)申报的支持和奖励力度,力争新增国家社科项目4-6项,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10-15项;争取获批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

3)结合校庆60周年、院庆10周年、 十月革命1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举行全国性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届时邀请国内著名的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参加研讨、交流,努力扩大我院老师的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为我院老师丰富学术素养、提高学术能力搭建便于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科研平台。

4)鼓励老师多出成果、出精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要求博士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力争发表1-2篇三类A以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数量明显增加,力争5-8部;加大标志性成果奖励推介力度,力争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

5)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地方的决策咨询及应用对策研究,提升决策咨询的层次和水平;二要积极参与地方党政干部、企业政工干部的培训工作,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培训;三要参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帮助企事业单位凝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及培育践行的路径和策略。

第四部分 “十三五”学院事业发展举措与条件保障

一、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举措与步骤

(一)大力引进人才,壮大学科建设队伍

按照学校的人才引进条件和要求,在充分考虑各二级学科队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计划每年引进2-3人,优化各二级学科的人才队伍,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院风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教研团体

良好的院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条件。院风包括学风、研风和教风,要通过院风建设,使每个教职工都能热爱学习、专于研究、执着教学,以学习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学习,使我院形成强有力的教研团体,实现学---学的良好循环。

(三)加强校内外交流,扩大学科建设的视野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途径,加强学科建设的交流、学术和教学的研讨,形成浓厚的学科建设氛围,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实现发展目标的条件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各方面规章制度

不断加强制度约束机制建设。“十三五”时期,学院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我院党政权力的行使,充分发挥学院内部机构的合力作用,服务于学院各方面的发展。

(二)进一步争取更多的学科建设经费

“十三五”时期是我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财力、物力,需要增加必要的学科建设经费。

(三)进一步增强学院领导班子的凝聚力

学院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进一步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以保证“十三五时期学院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发展。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学院动态 |  学科建设 |  思政课教学 |  科学研究 |  研究生培养 |  党政工作 |  学生园地 |  社会服务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210023)